生态旅游村、环江七孔桥、凤凰岭大桥……随着沿线网红景点不断增多,这个元旦假期,柳州市环江滨水大道的人气再创新高。不过,有市民发现,不仅“七里大榕树”的油堆、糕点等网红摊点“消失”了,沿线的小吃摊点也难觅踪影,难道这些特色美食全都没了?1月1日,记者前往环江滨水大道探访发现,原来,它们全都迁到了一个好地方了。
开设“旅游集市”连日人气爆棚
2022年1月1日下午,记者驱车来到距离市中心约20公里的环江旅游码头,这里位于环江滨水大道的中段。一路上,沿线的各停车点均处于“爆满”状态,五颜六色的观光自行车在红马路上徜徉,三三两两的游客在河堤上散步,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,十分热闹。
而在码头路段的两侧,在路边停放的车辆排起了长龙,完全看不到尽头。交警和城管执法人员正在指挥车辆有序进出,按要求停好。
走进旅游码头,发现入口的左侧人山人海,里面是一排排餐车式的摊位,以砖红色为主色调,绿色的柱子,上面还有蓝色的顶棚。靠外面的“旺口”摊位,主要经营油堆、甜品、凉拌菜、烤串、粉面粥等特色小吃,往里走还有青菜、果蔬、杂粮、酱料、腐竹等农家自产自销的土特产。众多游客都在不停地“吃吃吃”“买买买”,十分热闹。
“从上午11时忙到现在没停过……”家在深水屯的陆女士,4年前就在“大榕树”下摆摊卖油堆、凉拌鸡爪、萝卜酸、马蹄糕等小吃,随着生意渐旺,来“大榕树”摆卖的人也越来越多,最后越摆越乱,环境卫生也变差了。
旅游集市开始招商后,陆女士成了第一批入驻试业的摊主。“只要给个地方摆,我们就很开心了,感谢政府……”陆女士一边招呼顾客,一边给记者介绍情况。市民蔡女士在现场吃了之后,还想要“兜”些走,直言想把陆女士摊上的一大盆“凤爪”全买下,让陆女士笑得合不拢嘴。
另一名摊主麦女士,她制作黄皮果浆、果脯、豆豉酱等手工土特产的手艺,在附近小有名气,大家也建议她到市场上摆摊卖自家的产品。她便趁着旅游集市招商的机会盘了一个小摊位。元旦当天,她第一天营业,招牌标签都来不及做,仅用红纸写了“本村土货”几个字,一开张就卖了十几瓶果浆和酱料,几缸果脯也都卖掉了大半,令她对日后的经营信心满满。
各方都有需求带来管理问题
据城中区城管执法局旅游中队指导员袁骅介绍,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,环江大部分村民的土地都被征收了,但又并非人人都有条件经营民宿和农庄。一些有手艺的村民,想借助旅游兴起做一些小生意,但又苦于附近没有市场,离这里最近的三门江市场,也在大约18公里开外。于是,越来越多的人便出来占地摆摊,因文明意识还跟不上,导致很多城市管理问题出现。
袁骅说,在七里屯大榕树附近只有两条车道,以前,一到周末或节假日,两边都停满了游客的车辆,造成那里堵得一塌糊涂。为此,城中执法局于今年7月专门成立了旅游中队,与交警、公安部门一道,一到旅游高峰期就开展联合整治,劝离违停车辆。但是,整个旅游中队目前只有50多人,除了日常工作,还要分出很多人手专门去蹲点执法,这样确实治标不治本。
执法部门考虑到,一方面,众多村民为了生计,有着做小本生意的迫切需求;另一方面,大量前来休闲游玩的市民也有品尝地方特色美食小吃的需求,但随之而来的,是屡禁不止的城市管理问题,迫切需要寻找一个满足各方需求的平衡点。
成为共赢范本有望“复制”经验
办法是不断地调查研究摸索出来的。4个月前,城中区城管执法局给环江村委提议,何不采用疏堵结合的方法,把摆摊的村民都集中起来?
在城中区委、区政府的支持下,执法部门多次调查研究后,决定在环江滨水大道设置“旅游集市”,由环江村委进行管理。在此之前,村委也进行走访宣传,征求了在大榕树下摆卖农产品的村民的意见,村民表示非常欢迎和支持,全部都愿意到“旅游集市”开展经营。
记者在集市管理岗亭内看到,所有的摊主都要先签订一份承诺书,保证遵守法律法规,服从管理,不会将物品工具摆出摊点外,保证环境和食品卫生,在经营过程中不使用喇叭等,共同维护良好的营商环境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试业,这套经营管理模式行之有效,得到了经营户和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,集市的摊位也从原计划的40个,增加到如今将近130个。除了本地村民,还有少部分外来经营户。
旅游码头设有一个停车场,大约能容纳50辆小车。外面是四车道的路段,高峰期时只要按照交警和执法人员的指挥有序停车,道路的通畅仍能得到保障,既满足村民和游客的需求,也极大缓解了原先杂乱无章的市容和交通问题。
“现在真是方便多了。”南宁来的游客陈女士说,去年国庆,她和家人到柳州游玩时,根据导航怎么都找不到那些网红摊点,来回寻找,最后才打听到都在“大榕树”。由于那里没有地方停车,她全家人被折腾被饿得头昏眼花。如今这样的“一站式”旅游集市,对外地游客来说更方便了。
目前,环江村的东流屯、黄冲屯,柳东村的下泥屯也向政府部门提出了申请,希望也能在本屯打造类似的“旅游集市”。相关部门对此正在走访研讨,有望将这一成功模式继续复制,通过规范化、精细化的管理,大力发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,推进乡村振兴。